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源 > 初中 > 教案 > 正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09-07-03 15:19:32   来源:    点击:

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4、背诵课文。能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对比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二、题解: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序)、后记(跋),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介绍作者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作者求学条件的特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总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幼时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
3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7、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

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

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五、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  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专心。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师生态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

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态度: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学生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讲课时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精神。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人意料的,提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下一篇:《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