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清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对于承担一线教师培训任务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来说,在内外交困的转型时期,如若缺乏紧迫感又“怕痛”,不敢立即从自身的问题上开刀,将再度错失发展的良机。
长期以来,教师培训低效,教师专业成长缓慢,一直是困扰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上台阶的瓶颈。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承担一线教师培训任务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来说,在内外交困的转型时期,如若缺乏紧迫感又“怕痛”, 不借深入实施《意见》的机遇,不敢立即从自身的问题上开刀,将再度错失发展的良机。
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教育部指导下进行的资源整合,经济发达地区做得比较好,有的直接升格为教师进修学院,有的与教研室、电教馆、电大等机构整合,称为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实现了“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目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条件及观念的制约,整合不到位,多数与职业中学等机构合并,称为职教中心,上下关系不顺,左右协调困难,为下校听课、开展调研带来了障碍,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这次《意见》颁布,是又一次整合资源的机遇,欠发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绝不能再错过良机。
建设队伍,突破瓶颈。有调查显示,在外地专家、一线学科带头人、县级教研员三类培训者中,县级教研员受欢迎程度最低。专业的教研员成了“鸡肋”,说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必须在培训者队伍建设上寻求突破。首先是“选兵”,面向全县选拔优秀教师进入教师培训机构,或者针对某一培训项目选聘有特长的兼职教师进入培训团队;其次是“练兵”,练出听课、评课、上课、调研四项全能,即会教善教,会研善研,会用“两条腿”走路,能够为一线教师做出样子。
全员培训,人科不漏。导致教师参训机会不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管理上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下达任务,基层学校选送参训人员,年纪大的不愿去,班主任和承担主课的不能去,有的年青人或“闲人”成了各种培训的“专业户”。另外,培训机构举办语数外等“主课”培训多,音美体等“副课”培训少。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应该覆盖到全员全科,形成教师申请,学校和学区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培训的机制。
培训项目,精心设计。培训项目缺乏前期调研,内容陈旧重复,脱离教师实际是教师培训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分类,各科教师“欢聚一堂”,美其名曰“通识培训”;没有分层,从特级教师到新任教师学习同一内容,也美其名曰“共同成长”。实现教师分类、分层、分岗“按需培训”,是一项非常宏大而艰巨的任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趁早着手,制定区域内教师培训整体规划及实施计划,以国培项目为范例科学开发设计课程资源,整合国培、省培、市培和校本课程,精选培训内容,优化培训程序,提高培训质量。
实践培训,另辟蹊径。重视实践性培训,要求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培训团队一线优秀教师不少于50%,是《意见》的最大亮点,如何落实这两个“50%”,对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笔者所在县另辟蹊径,以县城三个市级示范校为基地,分别培训全县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培训按“示范课、说课、评课+教学模式简介+教学支持与学校发展”三大板块进行,执教者把教学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评课者又从综合性教学中理出基本模式进行评介,管理者介绍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如何搭建平台,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农村教师欢迎。
高效长效,重在延伸。教师培训实效性不强,这与培训和教学实践脱节有关,如果能在管理思路上有所突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意见》规定教师培训的360学时,是一个大数目,五年集中起来接近一个学期,即使分散在每一年,也是足足两周。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必须把集中短期培训和长期校本研修结合起来,把自学与讨论结合起来,把培训机构的考核管理与所在学校的考核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转变观念,提供支持。从行政命令、强制培训到按需培训、自主选学是教师培训一场不小的“革命”。有态度问题,教师培训要贯穿到教师人生的全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管理层面要有机制保障,个人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经费问题,5%的培训经费从哪里来,如何划分才能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有观念问题,自学、校本教研、培训机构等各种学习经历如何计算学分,如何互相承认,既需要管理阶层、培训机构和基层学校转变观念,更需要各部门统筹安排,科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