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作 文 教 学
◆皖县实验小学 储晓明◆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文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足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没有一丝兴趣和激情,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讲,只得胡编乱造,抄袭佳作应付作业甚至备考。“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费时低效”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轻轻松松写作文,我从课改以来,进行大胆有效的尝试,总结了一套轻松作文之法,现将介绍给大家。
一、激发兴趣,变“怕写”为“乐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还得从刚开始写作文那时开始,学生刚开始作文时,写作基础和潜能各不相同,起点也就各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分层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实行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习作水平,让他们都能够摘着“果子”,树立起写作信心。如后进生的作文,我常采用“降低要求,差中找优,小处着手”。只要有一个词用得生动,或一句话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就给鼓励,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进,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目标。
二、 积累材料,为作文找“下锅之米”。
人们常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累材料之理亦然。叶圣陶说:写东西靠平时积累。小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1、从观察中积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要你调动各种感官,无论哪样事物都能聚集于你的笔端。平时,我积极引导学生留心日月星辰的变化,关注山川河流的特点,观察鸟兽虫鱼的习性,欣赏花草树木的生长,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我还要求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走街串巷、访亲拜友,让孩子广泛地感受生活,真切地体验生活,从而获得写作的素材。
2、从阅读中积累。
秦牧说:“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材料来自生活;二是语言材料仓库,材料靠日常收集;三是间接材料仓库,材料靠书籍。”可见,获得间接材料对写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至于如何获得间接材料,秦牧说得十分清楚:靠书籍,即通过阅读书刊报纸,获得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感受的东西,从中汲取无情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因此,我长期倾心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为开辟阅读源,引来阅读活水,我一直坚持指导学生订阅对口味的《报刊》,如《作文指导》《文摘周刊》《作文》《作文通讯》等多种报刊,并要求学生阅读后做读书笔记。对于积累的材料和语言,不是一说了之,而是建立了网络式的督查机制:学生自查与互查,教师抽查和组长协查,并适时“开展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会”等多种形式的读写活动,让学生积累到位。这样,长此以往的积累,一写作文,自然是“下笔如有神”。
3、从网络媒体和影视作品中积累。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技术越来越高、越来越精、越来越尖。许多信息传播的途径广,容量大,如报纸上的新闻,早在电视中播放过,网络上发布过,你想了解和把握的信息,如果翻阅报纸不便,可以上网查阅。有些影视作品很有价值,对于那些有价值、可借鉴的东西,鼓励学生收集积累,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储存到你的“电脑”里,招之即来,来之能看。有一位同学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开篇写道:“一位山东籍的汉族干部,两次告别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女,来到世界屋脊支援西藏建设。十年中,他为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兴旺而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十年中,他同这里的藏族同胞结下了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谁都知道,他就是山东省援藏干部孔繁森。”显然,这位同学的材料来自新闻媒体,但他“借”来一用,确凿得很。这样,我们不就做到了“两耳博闻天下事,一心活读百家书”吗?
三、抓住细节,让文章身段丰满起来。
写作好比造房,没有细节描写正如房屋只空有骨架,只有进行描写装潢才能使房屋充实起来,使习作丰满起来。比如,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我刚给同学们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任务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这时,我灵机一动,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2分钟的细节描写。由于运用了细节描写,结果篇篇形象生动。有的写道“张某和王某唇枪舌战,张某竟使出‘降龙十八掌向王某猛劈过去,王某也毫不示弱,来个‘九鹰白虎爪’反击……”有的写道“某某弓着腰,来到前门探出脑袋,四处张望,看到老师来了,回过头向同学们大喊一声,‘老师来了,快肃静’……”其中一位同学下课时忘了上厕所,铃一响他着急了,我引导他把刚才的“经历”说出来,然后稍给予指导,再让他写出来。他写道:“叮铃铃……上课铃响了。糟糕﹗我还没上厕所呢,怎么办?我扭头就向厕所冲刺。啊﹗正巧与往厕所外跑的王刚撞个趔趄。也顾不上说声‘对不起’,赶紧往厕所里挤。等我解完手后,来不及系裤子。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报、报告’时,同学们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哄堂大笑。”看,同学们在习作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节描写,习作马上就显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了,文章身段自然丰满了起来。
四、下水作文,以身示范
人们常说“看花容易绣花难”,指导学生写作也是这样。有时你天花乱坠地说上一通写作理论,倒不如写写“下水文”,躬亲示范,体味甘苦。我在教学《翠鸟》等文章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文章,辅导过程中我也写了一篇“下水文”《鱼缸中的金鱼》,学生从我的写作经历中也获得了一些启发,写出了不少描写生动\文辞畅达的优秀之作。在去年学校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演讲大赛中,为增强学生参赛勇气,我也以身作则写了演讲稿,并在班上绘声绘色的演讲。在我的抛砖引玉下,学生们获得了灵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大展手笔,创作出了不少佳作,有三名荣获全校一等奖。我想,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写作指导怕是你的三寸不烂之舌所无法比拟的。
五、集思广益,更上一层楼。
作文要流光溢彩,焕发生命活力,必须在打好草稿后不惮其烦、反复修改、精心打磨。采用自改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循环修改等办法,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对提高作文大有裨益。如单元作文训练《灯》,我在学生完成草稿后,让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成果自改自评,自我检省。能进行自我完善的地方先自己修改,觉得有不满意的又无法修改的地方要做上记号。接着小组学生互相讨论每一篇习作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动,该怎么修改,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学习。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学会了接纳,学会了汲取,也学会了进取。然后我让学生把作文带回家和家长共同修改。家长对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很有兴趣,并且要求也最高。在经过了交替进行、变换“口味”的修改后,我让学生再次自改作文,而后交上来让老师进行批改。最后,择取部分习作,在班上进行集体评议。
六、激情展示,征文成册。
每次作文训练,在批改时发现较为成功的习作,我都要求习作者誊写出来,编成一本有评点的“优秀习作集”。这对习作者本人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表扬,而对全班同学来说是一次“动手不动口”的讲评。既让习作者本人受到鼓励,也让阅读欣赏者得到鞭策,促成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力争让自己的习作入选“优秀作文集”。收编的这些习作还可以让学生在总复习中再次汲取营养,同时又可以成为下一届学生的习作范文,对学生又有激励作用,真可谓收“一石数鸟”之功。然而我并未就此罢休,在每次收编的优秀习作中再进行精加工、细处理,或教师润色,或学生修改,或两者结合,再把满意习作推荐给有关报刊,一旦被编辑老师慧眼相中,学生的名字和文章就变成铅字,由此焕发出写作热情,是别样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金字塔顶,要让金字塔顶灵光闪烁,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迈开步伐,大胆探索,总结经验,务实求真。这样就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