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汤池中学 王堂根
2007年4月13日,国家科委曾在安徽师范大学附中举行“聚焦课堂:走进新课改”大型教研活动。我有幸观摩了五节研讨课并聆听了专家点评,反复回味,对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确有许多新的启示。现将我欣赏到的凸显新课程的新特点概括如下。
一、新的设计——以学为中心
五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视频为背景,创设情景,以学生“听(引导)——看(投影、课本)——想(探究)——疑(问题)——议(交流)——做(尝试)”的活动为主线。从而展开教与学的互动,引发问题,启发思考,激起情感,激发参与。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三维目标,即有效地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联系了现实生活,结合国家政治活动,接近学生生活经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注重了学生构建,创设情境,让学生以思考、参与和体验的空间,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关注了实践与创新,了解与感受代表的活动,开阔了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他们的教学设计都贯彻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参考、近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内容等,都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政治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一定要整合利用好各种资源,包括图片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献、其他学科资源、专家讲座、社会教育基地、网络资源等等。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克服了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传统教学设计以教师主导为主,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在这种“导演加主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活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课堂角色必须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协调者, “引领”而不 “强制”。
二、新的流程——在情景中探究
五堂课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始终都坚持“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深化——情景拓展——情景回归”的流程,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概念——道理——举例——归纳——解题”的流程。从而实现了由“灌输—接受”到“探究—建构”、从“抽象—具体”到“具体—抽象—具体”的转变。
五位老师都以最近的人大会议作为情境导入新课,余老师、胡老师还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设置模拟情境;胡老师和徐老师还借诗歌用来增强情境的作用。
在如何探究上,五位老师的做法也各有千秋。潘老师富于亲和力地与学生讨论,逐层分析比较,共同归纳;陈老师通过多媒体图解引导学生探究,并以宠物为例,拓展探究;余老师通过人代会细节引发问题,开展探究,并设计答记者问的形式进行个别答疑;胡老师角色带动学生,“走进人大、了解人大代表”,展开对人大知识的探究;徐老师以时事问答、自主学习、知识链界接等形式进行探究。这样师生就围绕具体的情景互动起来,实现双向交流,构建生命性的课堂,学生在活动中生长知识,构建经验。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做我所写的,写我所想的,想我所看的”。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也可以是对课外各种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探究;指导学生找准突破口,紧贴时代脉搏,不拘泥于形式,个性化地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注意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做多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去解决问题。
三、新的手段——多媒体技术
这次活动中的五位老师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质量很高,有视频连接,有动画,有ppt播放文件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其创设情景、展现过程、模拟思维、拓展知识面等作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政治课教学必须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有趣的图文、影像、声音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互动,双边活动积极,一改往日传统教学中的说教满课堂的情形。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新的关系——合作探究者
五节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方式十分灵活,表现学生个性和差异的机会更多。教师以清晰、严谨、生动有趣、带有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语言,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探究。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学生也自由地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加以解决问题,得到答案,生成知识,建构经验。教师不仅以提供情景材料、模拟人大代表和答记者问等角色,为学生服务,促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种求知学习的强烈欲望,更重要的是能以丰富的知识、恰当的事例,引导、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积极合作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民主、平等、尊重、真诚的气氛中进行。教学任务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
事实证明,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能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产生促进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知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材有些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更新,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和学生运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在课堂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认同、校正和共生成长。
心理学研究指出,师生课堂交往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反射环结构。要使教学活动达到有效的目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相互了解和认识,是一种双向的认识关系。所谓双向,即指教师要了解和认识学生,学生也要了解和认识教师;他们之间的了解和认识,是借助知识和技能的中介,在相互的交往中进行的。
更重要的,这种交往能培养学生的人和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但是“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从享受学生获得发展的喜悦之中,感受到一种“与学生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
总之,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要求我们创新方法与手段、转变师生关系和角色,我们要上好课,就要做好预设、重视和把握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性并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