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 吴义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制约新课程目标实现的瓶颈还是教师的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如何把新课程推向课堂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等问题。
面对新课程,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先通过下表来了解新课程的所需的环境:
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比较
注:本表摘自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8-429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是与传统课程根本决裂,不仅在课程理念方面,而且在课程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新课程都显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从课程环境角度看,这种变化体现为由“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够适应新课程,必须转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才能够适应新课程,从而推动新课程的推广和真正的落实。
作为政治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来适应新课程呢?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中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担当诸多不同的新角色,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适合新课程需要的角色来从事新课程的教学,最基本的是要扮演好如下一些角色。
1、作好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的文化,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提出要重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师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看,无论是必修课的4个模块、还是选修课的6个模块的设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内容在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教学内容直接、充分地体现德育因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这都迫切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还要从因特网、社区、图书馆等多方面开发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一方面来弥补思想政治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补充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如时事政治内容),以解决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同时学生的学习场所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必须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这样才会使课程具有时代性,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同步发展,保证内容与学生身边生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赋予教学内容以极大的感染力。
另外,从客观实际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开放性的,通过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同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意义。
2、作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智育课,更是德育课,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好的学习的组织者。要求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的这种“教师中心”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中心观”,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教师的地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根据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
3、作好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政治的塑造者
从学生的角度讲,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从课程的角度讲,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应根据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其次。结合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意识和自觉性。最后,结合中学生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增强对集体、国家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引导学生提高自尊自强、交往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素质。
4、作好教育、教学反思的实践者
在教育学的理论中,反思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思考”的另一表达形式。反思就是思考。 “反思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从正面来说,它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它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以便达到未来的目的。思维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冲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反思性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并非是技术性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他所运用的是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不仅来源于活动过程中认识、审察与实践经验的反思,而且反思性实践者在“反思”活动的同时,也通过基于实践背景重新解读理论概念与原理的活动,形成他们的专业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实践性知识。只有这种实践性知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并丰富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可以说,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