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实验小学 王文亭
全国优秀教师白金声说:“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课堂上靠增加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似叶上施肥。”从教十余年,我深知备课的重要。
该如何备课呢?我敷浅的提些自己的认识。
首先,从读文入手。
著名教师贾志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文背出来了再备课”。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头晚11点多了,还在房间捧着书,一遍一遍地朗读;王崧舟老师备《草船借箭》一口气读了13遍,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感觉。对名家的观点,我一开始持怀疑的态度,可是有一次我改变了观念。那次我执教《牛与鹅》,事先以为只是校内公开课,没有充分准备,可是早上才知道我调来的中心校长要来听课,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了,怎么办呢?我捧着书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读,读着读着就觉得底气足了一些……
那具体到一篇文章中该怎样读呢?小和尚念经似的读肯定没有效果,我认为应从如下几点来读:
一、研究文章的题目
文章的题目都能向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如《夜莺之歌》为什么不用以前的题目《夜莺的歌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就是伯父,应该是一个很亲切的称呼,为何还要补上“先生”?《美猴王》为何贯以“美”字……
所以读文前,应先思考文章的题目,提出质疑,为接下来的读文打下基础。
二、研究文章的作者
读文时如果不能把握作者写那篇文章的心理及经历,就很难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古诗《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在那垂钓?他在钓什么?只有我们了解了柳宗元是在何时、何地写这首诗的,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再如《别董大》,高适写这首诗时年轻气盛,对未来充满希望,才会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
三、咀嚼语言文字
我们的教材几次改版,教材中选的文章都很经典,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小松鼠、小兔子也尝了一颗葡萄后,课文是这样写的:“啊!真甜。”如果将这三个字与全文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包含多层意思:一是小松鼠、小兔子为吃到这么甜的葡萄而高兴;二是感到纳闷、奇怪,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为什么说是酸的呢?三是有点后悔,不该光听狐狸的话,没有亲口尝一尝。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冷”、“极”、“下雪”,从文字中就描绘出了“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场面。“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两个“谁”,可想到世人的冷漠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冷了,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
所以说文中细节都向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我们在读书时,需擦亮自己的眼睛,认真看、认真揣摩。
四、关注布局谋篇
每篇课文,在其布局谋篇上都有特点,如一定的叙述顺序、首尾呼应、开篇或篇末点题的结构特点等。无论是何种布局,它都在传达作者表达上的目的、意图。
五年级下册的《桥》这篇课文,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被洪水冲走了。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呢?在这里并没有交待。只有当读到“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为什么不在前面交待、点明,而在后面才讲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的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以意外的、强烈的震撼力征服了读者。可见,意想不到的结尾,能抓住人心、催人泪下。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就是文章布局谋篇的魅力之所在。
还有的文章有“文眼”,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文眼,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如《葡萄沟》中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迟到》中的“我的父亲很疼我,但他对我很严,很严很严”;《荷塘旧事》中的“我怀念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一夜的工作》中的“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又是多么简朴”。
当然,拿到一篇文章,你会怎样细细品读,这是没有固定的法则的。你的文化视野、你的言语天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都决定你的读文效果。著名教育家王崧舟老师也说过:“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你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的细读就会有多远。”潜心静气的读文,沉下心来品读后,就得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进入角色。
一、进入学生的角色。揣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感受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目中有人。教学时不能离开学生实际,在充分了解学情、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可走访原任课教师、班主任,询问学生思想状况,以此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状况。更要放下架子,充当小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学习共同体”的同伴。
二、进入教者的角色。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重难点、板书设计、作业练习等等综合考虑,做到手中有法。一是进入教学内容中的角色。如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某个人物,从而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二是进入教学角色。新理念下的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积极践行者、勇于探索者,而且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这多重角色功能也就是教师应有的多重服务功能。简言之,教育即服务,教师就是服务者。
最后,去粗取精。
仔细地读文后,教师都会“胸藏万汇”。但上课时,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读文所得一股脑教给学生。因为读文后获得的许多东西都是老师自己掌握的,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任你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我们得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演示法、朗诵法、戏剧法、辩证法、“变序法”(打乱教学内容顺序)等等。将细读文本后的所得化为课堂上的“涓涓细流”。
把备课放在第一位,是为了教师教学素养底蕴的积淀。教师有了对教材的正确解读,上课时才有底气,才能挥洒自如,才能轻松的应对课堂生成,所以说上好课重在备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