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主簿中心学校 朱晓勇
教育教学自有史以来,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从行为上来说,它包括两个大的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式上都是学生在教师“教”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而“教”又是从备课开始的。因此,备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而且是“教”和“学”取得效果的决定因素。所以,作为教师,不能不重视备课。大家知道: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这个对象和主体而设计和服务的。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教育教学起始阶段——备课,也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主体出发,站在学生主体的角度上来进行思维;备课的出发点是学生,立足点是学生;一切从全体学生着想,一切为全体学生着想。衡量备课备得成功与否的标准,就应该是看关注学生主体的程度如何。学生好比是备课的“的”,一切备课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的”来开展,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教育教学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现阶段,备课脱离学生主体的情形时常发生:往往是站在教材和教师的立场上,设计教什么和怎样教。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不是自始至终、每个环节都能从学生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这实际上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的。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牢固树立备课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此来进行备课,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一、备课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重大意义
1、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以育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反映,教学必须服从这一育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同样,作为教学起始阶段的备课,也必然首先考虑学生,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备课的前提,统领一切备课活动。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自然反映,也是其必然要求。所以,教师的备课不能立足于教师的“教”上,而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上;把备课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研究活动,以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2、这是真正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最佳途径。
教师传统意义上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多是传递知识、解决疑难。新课程实施以来,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更注重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变知识传授为全面发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以教定学”、“以教促学”为“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这就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知识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实现由“演员”到“导演”和“编剧”的转变。“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上来。如果在备课中,不能“以学生为本”,怎能实现这种转变呢?
3、这是真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根本保障。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看成单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会”、“会学”最终到“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着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备课如果不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不去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实现“以学定教”,在教学中又怎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又怎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最终还是“教”是“教”,“学”是“学”,“教”与“学”截然分开,不能有机统一。
4、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
现阶段,几乎每一座学校都有一些对学习不感兴趣、浑浑噩噩混时光的学生;甚至毕业之际,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在学,学风不浓。这种状况的出现,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课堂教学的低效、质差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扭转这种状况,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就必须从教学的源头——备课入手,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需要和情感需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且有成功的体验,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就是备课时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做”合一,不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率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思想在备课中的体现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贯穿各种形式的备课的全过程,统领一切备课活动。它应该成为备课和教学效果的核心的评价标准。那么,在备课过程中从哪些方面去体现这一思想呢?
1、备课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备课观。
广大教师都知道:上课之前要备课。但备课的目的不是仅表现为为了教师的上课,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组织和落实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在于让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备课时,首先就要把学生和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加以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至上的备课、教学意识,从而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备课窠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备课观。
2、备课先备学生。
备学生是备课的核心环节。因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和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为了学生。连学生情况和需求都不了解,教学能有成效吗?备学生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学生知识基础,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的身心特征等等。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情况,并加以研究,从而对每一位学生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备课和教学的切入点,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都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教学就会存在缺陷: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做到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3、教学设计各环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
备完学生之后,备课就进入常见的环节:备教材、备教学目标、备教法学法、备教学过程等等,甚至一些细节,如教态、服饰等,从而对一堂课进行整体设计。在这些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指导思想应该是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采取合理、恰当的预设。因为差异性是客观的存在,但不能因为差异性而丢掉学生的主体性,更不能带有偏见,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心中一定要装着全体学生,想尽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设定多维目标,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努力后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必用同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通过一次次的目标的实现,不断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再比如练习设计,可以准备难度不一的题目,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就是同一道题,对于能力强的学生,要求用多种解法,或者是从中延伸、拓展。
4、“以学生为本”是教学反思的标尺。
教学反思是备课的延伸,属于课后备课,也是备课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善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它可以结合实际,就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内容进行思考,包含非常广泛。但不管反思什么,归根结底都要落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以学生为本”是教学反思的标尺和准星,是衡量备课、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通过衡量,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成为下一次备课的开始。与此螺旋上升,不断促使“教”、“学”相长,生动地展现了备课“以学生为本”的巨大推动力。
总之,备课要“以学生为本”,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途径,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作为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备课思想,一切从全体学生着想,一切为全体学生着想,以此指导自己的备课,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