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前中学 胡 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语文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了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怎样上好语文课?如何建构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课堂上既要帮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上好课,上好高效的课,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生字词。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甚至,可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
在上必修3时,我感觉到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于是提议把第三单元承包给大家,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拥护。全班同学自主分成四个小组:有的承包《寡人之于国也》,有的承包《劝学》,有的准备《过秦论》,有的准备《师说》。
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提高了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1、要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语文老师们过去许多梦寐以求的东西将因此而变成现实,语文教学活动也将因此而更符合学生学习母语的客观规律,网络必将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优势明显:
(1)学生个性充分展示。
传统语文教学受课堂条件限制,指导或训练往往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课堂似乎只成了少数精英的舞台。然而网络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所有参加的学生,每人都有权发言,每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人都能脱颖而出,每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赞美、鼓励、鞭策!他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增强了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积极性。
(2)及时性强,及时燃起学生的热情。
学生想随时提问、随时置疑、随时表达,老师想随时解惑、随时点拨、随时评价、随时鼓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而网络环境却给它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
(3)交互性强,心灵之火越烧越旺。
当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构成一个轻松和谐的“场”时,学生的灵性被点燃,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上学期,班上的两位同学在作文竞赛中获奖,我马上把这两篇文章挂在学校网站上,让大家都能看见,还鼓励大家跟帖留言。第二天,我看到许多同学的留言,有的谈了自己看后的感想,也有的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选择了几则有代表性的留言,在班上与大家交流。不知不觉中同学们的写作兴趣都得到了提高。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由于集中了声音、图象、色彩等多种手段,更加直观生动,深受同学欢迎,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上多媒体课学生注意力全在课堂上,很少有开小差的。语文课是集情感与审美于一体的,很多情景的设置,课文背景的介绍,历史人物的形象,自然景观的展示,通过多媒体得以全面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这是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那夏夜朦胧的荷塘月色,仅凭文字学生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的意象美,而当老师通过多媒体把一幅幅绝美的月下荷叶图展示出来时,一下就引来了一阵阵惊叹声,再配以散文朗读和轻柔的音乐,学生的心一下全被吸引住了。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由于对古代人物缺乏真实的感受,文中内容难以在学生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当老师把截取的电影中相关的镜头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后,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穿着、神态、言谈、举止不用老师多说就把学生吸引了。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知识容量大起来,课堂时间相对缩短,教学系统性强,便于知识疏理。既省时又有效,有利于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
文学常识头绪纷繁,学生识记有一定难度,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方法,让他们事半功倍,高效识记。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竟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3、口诀法。我们平时背诵诗文时有这样的体会:文章背起来较慢,诗词因其节奏分明、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容易背诵得多。我们可以把要识记的文学常识编成“口诀”,这些口诀要讲究押韵,也应该是浓缩的文学常识,记上两句,就应该记忆了许多知识。另外,在口诀中把容易弄混的作家作品编成“固定搭配”。看下面的例子: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
汉代文赋,首推贾谊。刘向司马,《战》《楚》《史记》。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魏晋建安,三曹领先。父有乐府,《神龟》《蒿》《观》。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这些口诀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们记忆起来就事半功倍。
当然,建构高效语文课堂,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语文课堂上不能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 ,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总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教师要上好语文课,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资料:
1、《启发思考激智慧》,《生动幽默添情趣》 于漪
2、《倡导生活化、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 赵亮
3、《浅谈提高课堂文化品位》 田泽生
4、《自主?合作?探究?》 孙伟强
5、《传“道”有道》 韩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