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头中心学校 蒋立平
上好每一堂课既是教师和学生的心愿,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老师们感叹:真不知语文课怎样上?又是怎么回事呢?一边思索,一边实践,我始终坚信语文老师是诗人,语文课也该是“诗意”的。那是什么扼杀了“诗意”,这种“诗意”的活水源头又在哪里呢?
通过校本培训和阅读《上好课应知应会》,我在总结、反思,交流、探讨着“诗意”的语文课。
首先,要弄懂是什么扼杀了语文课的“诗意”。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思考,在一次考试后,我在班级(共56人)做了一次调查:
目前的语文课有无趣味?有趣味性53.5%;无趣味性32.1%。
学好语文难不难?难学的64%;一般30.3%;易学3.35%。
现在的语文课堂像什么?A、语文课“课内无味,课外有味”;B、语文课就像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C、语文课就像是没有浇水的花,干巴巴的。A50.3%,B41.2%,C5.4%。
语文与英语相比,哪个更好学?英语好学55%;语文好学38%。
综上可知:语文课与其它课相比,是有趣味性的,但趣味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考试分数与其它学科相比,高分不多;最重要的是语文老师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法上等问题多多,困惑多多。
学生们真切的希望,语文老师热切的期盼:语文课像春风拂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样。语文应该怎样教,语文课堂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这些年来,我困惑着,思索着,尝试着。我总想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语文课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老师有文人书卷气,课堂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我们师生的感情能随着课文中的故事、人物产生感情的触动与心灵的共鸣。为此,我一边努力着,一边从学生的眼里、心里去感受、感悟着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的语文课堂。
其次,要弄清“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活水源头在哪里。于是,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学生,请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语文课里应有数不尽的美妙故事……我们师生在一起聆听。上课时,耳边有老师温柔和生动的声音,每节课都能听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定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如:要练听力,也可以放一首歌曲,让我们记记歌词;要练文笔,可以让大家随意地选择一种情境,写写自己一时一地的感悟、心得……说来说去,语文课希望不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我觉得这才叫语文。”
“能在课堂上多些新花样,老师多些快乐,脸上多些欢笑。”
“语文课中没有那么多的听写,背诵……如果遇上好天气,老师可以带我们到校园外走走,看看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此外,老师还可以带我们去一些家乡的“名胜古迹”去游览,了解家乡名人的生平、事迹,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这比在教室里面讲课效果要好得多。”
总结与反思,它来源于学生,来源于课堂,更来自我们师生共同的思考、交流。
“诗意”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的。课堂是孩子们主要的生活环境,因为在他们的学生时代,他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追求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是孩子们对美好生存方式的追求,让孩子们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是老师崇高的教学责任。文本是静态的语言符号组成的,如同一个个沉睡的生命体,等着读者去激发它、唤醒它。如何去激发、唤醒?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最佳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文本就好象是一个热情的提问者,向你设置了许多问题的陷阱,诱使你去跟他交流,讨论,即跟她对话。如我在教学《黄河颂》时,就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河奔腾咆啸的壮阔美景和《黄河大合唱》的雄壮激昂的爱国豪情,再通过听读、齐读,男生、女生交叉读等不同方式去感悟课文。如此,教师、作者、学生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读出了内容,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感情。
“诗意”的语文课应该是有故事性的。“感情只能向着感情说话”。课堂上教师动情的故事穿插,必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没有了兴趣,老师如何打开学生紧锁的心门?如鲁迅的文章,学起来有难度,学生对此就有些疑问:鲁迅的思想为何这般变化?他的人生历程是怎样的?我就因势利道,给他们讲述鲁迅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学习李煜《虞美人》,当讲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学生不能理解他“春水般的愁”为何而来?我便给他们讲解李煜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李煜人生选择的无奈,“不是一个好帝王,而是一个好词人”,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李煜身上深沉凝重的爱国情感。学生喜欢讲故事的老师,学生喜欢听有故事的语文课,这样,我的语文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更融洽了。但语文课堂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整合教材与故事,如何丰富我们故事的“仓库”等,将是我们重点思考的课题。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除了这些传统的资源外,图书、电视、网络、演讲会、博物馆、纪念馆、布告,甚至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成了丰富的语文资源,“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把生活的、时代的活水引进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便成了一泓活水,充满了时代鲜活的气息。一堂课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45分钟,从内容、时间上讲,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然下课铃声却不能算是一堂课结束的标志,而是学生真正探索、学习的开始,学生的问题越教越多,带着很多问题离开课堂,这应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如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它讲的是一个攀登的故事,道理很浅显,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怕,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点一小点,然后一步一步去解决。书本得来终觉浅,学生从书中得到的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还不能变成真的生活、生命的体验。为此,我带领学生去攀登了家乡近处的最高峰——四望山,让学生把书中得来的感性认识变成切实的生活体验;又如学生对写作文感到为难时,我便把自己的写作体验告诉学生,向他们讲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成长故事,把我自己编写的小册子《倾听花开的声音》、《墨香无痕》作为辅助的语文课程资源,供大家交流、学习,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励他们爱生活,爱作文。
语文是有诗意的,我们老师是这种“诗意”的构建者,如何让这种“诗意课堂”诗意盎然,切实可行,语文老师要有学习、研究、实践、批判的自觉性,要用学生的成长需要来观照自己的课堂,落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采用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真正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中学到语文,学会语文,学有所用,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当你看到眼前的这些心清如水的学生时,一种责任感的真正把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