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上好课”之心理建构略谈
2014-06-20 11:04:57   来源:岳西师训 岳西县教师进修学校网站    点击:

毛尖山中心学校 夏春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拉开序幕,至今也有十年之久。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正在深入师生心中。教师培训工作也由理念的革新落实到行动的实践层面上来了,一路走来,我们经...

毛尖山中心学校  夏春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拉开序幕,至今也有十年之久。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正在深入师生心中。教师培训工作也由理念的革新落实到行动的实践层面上来了,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新世纪教师素养》、《新课程新理念》、《中学文科研究性学习指导》……到“备好课”、“上好课”系列丛书的学习与培训。可以说教师也正处于由职业型向专业型再向事业型教师的转变过程中,这对于新世纪的新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在学习《上好课应知应会》、《上好课有效技能》的过程中,我从整体上体会到鲜明的教学品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宜的教学模式、优化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深入的教学反思、灵活的教学技能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持续发展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对于我在上课方面由自发到自为的转变来说确实受益匪浅。“上好课”已是上精品课、特色展示课的要求,已不是上原来的研修课,公开课的要求层面。要体现一个“好”字,我认为这个“好”更应该体现在师生心理教育的成功。如果教师真正实现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那就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可惜有些学校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只把学生知识世界的教育作为“任务”来完成,漠视了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以至于给校园带来些许悲剧,甚至于給社会带来畸形心灵毒瘤。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共要学十二年,从童年到青年要上(18000-20000)节课(不含学前教育)。从这个量上看,所有的老师、家长、孩子难道不应该重视心理教育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贯彻实践的问题?但我看到的现象是校园心理教育的缺失,不成系统甚至荒芜!我就曾经在校本培训报告册封面上写过这么一句话:不重视、不认真研究孩子和自己心理的人不配当教师。那也就更谈不上“上好课”了。因此“上好课之心理建构”也就是我想说的,也应是必须补充的内容了。
    “上好课”不只是指上好某一节课,是指师生教学各个学科自低向高序列课程下的每一节课。既可以指教师教好课,也可以指学生学好课,还可以指学生独立上好自习课,它包含教室内“小课堂”,更包含教室外“大课堂”。因此我想从教师心理、学生心理(学生群体心理与小团体及个体心理差异)、教材心理(编者意图、作者意图、辅助手段意图)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心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心理学这个利器,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心理学。当然其他门类的心理学也应涉猎,例如认知心理。然而众所周知,心理学的学习与应用在中小学校园大多只是走过场,应付考试,并且在教师的培训教材中的著述少之又少。我深为教师心理教育缺失感到担忧:金钱至上,财迷心窍怎能守护学生心田;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怎能彰显文明和谐;墨守陈规,随波逐流怎能体现与时俱进?师生心理上的平等才是上好课的前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心语时刻回荡在耳边。 “笨瓜”“猪脑子”是万万不能充斥知识殿堂的!教师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好的,他们的心理都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做师生活动中平等的首席是教师上好课的首要心理。日前在合肥参加的百师联盟组织的中考预测交流会清华心理学专家蒋正荣博士专门强调了教师心理对学生心理的正面诱导与影响,稍后在安庆参加的名师特色教学展示活动中,安庆一中苏家友老师与陈五杰老师的成功示范再次证明了平等尊重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应娴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为“上好课”服务,例如根据认知心理过程分析,认知是由注意、感觉与知觉、表象与记忆、思维、想象构成的。教师就要抓住各个环节的科学属性来建构课堂,如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知觉的规律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应用、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等。教师应时刻预测与把握自身与学生心理以及教材内容层次要求,做好磨合,在期待与实现、或未实现到再期待再实现的反复螺旋上升之中让心灵之花绽放。这其中切切注意不是教师心理一次一次对学生心理的战胜关系,而是不断诱导相互提高、教学心理相长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符合心理的成长,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曲线之美。上好课的教育是爱的心灵的呵护,不是有哲人说:“爱不是用一颗心去撞击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再次教师应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师生课中课后的心理冲突与收获,作好心理札记,反思心理教学过程。例如人格的形成与课前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纬度的契合程度,课堂气氛的调控与教师评价手段与教师心理期望的距离等。让好课环环相扣,精彩不断。
    二、学生心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其他授课教师,掌握班级群体心理与学生小团体及个体心理差异是必须的,这是“上好课”的关键。否则教师很容易成为被学生遗弃的对象,招来个别学生或班级小团体课堂之上冲突的难堪,学生的厌学与捣乱行为处理不好将会导致师生心理产生隔膜,无法上好课以至成恶性循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教师,而且这样的教师具有一些共性:首先是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的品质,如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男女生、优差生一视同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其次才是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方面。每个教师要想成为“上好课”的名师,研究所授学校及班级学生心理势在必行!同时还请注意教师自身心理与学生心理的融合方式,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更是需要强调细节的,最终结果是理解至上。根据普通心理学认知,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心理水平相当,反而出现较大差异的是非智力心理因素。例如“留守学生”大多都存在学习动机不强、情感偏激,孤僻、意志薄弱情形。如何关注诱导?联系学生群体生活来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孩子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在生活中温暖他们的心灵;在活动中磨砺他们的意志,或许可以锤炼出心理品质这块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另外学生还受家庭与社会心理的影响,虽然学校心理教育占据主要地位,但前面已有论述,所以一小部分学生的这种特殊心理情况还是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材心理
    “教材心理”可能是我杜撰出来的一个名词,我想教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因此教材就有了心理,就有了心理分析。师生面对教材、揣摩教材心理是上好课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与编者意图正确、有条理、序列性的、领会教材,找到一个或多个教学品行鲜明契合师生心理同化的切入点是上好课成功的一半。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涉及到的主题看似很复杂,有斑羚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有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的意图;有身处险境从容镇定,积极想办法战胜困难的启示;还有领袖人物的魄力与组织能力,服从集体利益方面的意思;还可以开发更多,比如善待生命的主题。或许作者就有这样的多重意图。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标及编者意图,我们只选择斑羚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来领会,来启示,在此切不可多多益善。在教学辅助手段上,将斑羚飞渡情景制成FLASH动画集中播放,无疑最能打动学生心灵,强烈震撼学生心灵。对于毛主席的于逆境抒壮志磨砺心理的《沁园春•雪》《咏梅》;道家“出世”文学;儒家“入世”文学等我们都可以积极走近作者心灵,无论是当代,还是跨越千年,透过文本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神交,再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都是我们对作者的对学生的最大的尊重。
    谈谈似乎是比较容易的,但我真切的希望能有心灵的和鸣。愿此心理建构略谈对“上好课”起到发酵的效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