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技能培养之我见
天堂镇中洲小学 王承节
估算是一种运用运算技巧快速近似计算的方法,也称为速算法。它是人们运用各种运算技巧所进行的快速的近似计算,它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并且其应用往往超过精确计算的应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的发展方向之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1、多挖掘,善使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鉴于目前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属于起步阶段,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图。所以教师首先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其次,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以后,要安排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估算。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估算的内容,我们发现在数学教材中的许多领域都能进行估算教学。
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例如,让学生描述从自己家到学校走过的路线,画一张简单平面图展示给同学,学生在描述和画之前首先要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估算距离和方向。又如,在角的度量中,可以在测量之前先估算一下这个角大概有几度;在认识了角的分类后,可以根据各类角的角度范围来正确选择量角器内外圈的刻度线。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内容渗透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折线、条形统计图后,可以让学生估计预测现在与未来的情况等。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可设计活动课《小小商店》、《生活中的估算》、《100粒米有多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提高估算能力。
2、近生活,提兴趣——估算内容生活化。
数学虽然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教师的忽视,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趣,不失良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一个人在一天中估算和、差、积的次数比精确计算结果的次数多得多,最终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3、强基础,教方法——提高估算方法和技能。
我们认为:强调估算并不是把基本的计算技能和技巧忽视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坚实的笔算、心算以及运算定律的掌握基础上的。基本的计算知识和基本的计算能力是“估算”能力的主要部分。教师要教会学生估算,首先必须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两个基本”。掌握这“两个基本”的学生就如同攀岩临近完成的一“跃”,这个“跃”往往是在教练“拉一把”干完的,师生双方都不费劲。也就是就有了好的、坚实的计算基础,估算就是这基础的自然延伸。如学生用简化策略进行估算,其实是灵活运用运算技巧,把困难的运算转化为可以口算、心算或简单的笔算来实现目标。
(1)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真正了解其长短、大小和轻重等,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如1米大约多长,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50克、100克、1千克、1吨大约有多重;还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熟悉生活常识,如超市中1元、3元、5元、10元、20元分别可以买到什么;大米什么价,酱油多少钱一瓶,味精多少钱一袋,书包多少钱一只,一双球鞋多少钱,等等。从而,让学生感知学数学不只是做几道计算题,解几道应用题;更要让学生感悟生活是一门大学科,其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与数学学问。
(2)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四则计算结果的规律。比如加法运算的和不小于任一加数;减法运算的差(或减数)不大于被减数;乘法运算中如有一个因数小于1,则积小于另一个因数;某数大于0除以一个小于1的数(零除外),则商大于被除数;某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则商小于被除数,等等。学会这几种基本的估算规则,是提高解题能力、估算能力的基础。
(3)教学中能将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估算主要方法有:①近似估算法。②个位估算法。③位数估算法。④平均数估算法。⑤对比估算法。⑥规律估算法。⑦联系实际估算法。⑧抽样估算法。在具体的学习中,这几种估算方法往往又是交叉综合运用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地加以应用。学生在练习中看到自己的估算成绩时,内心会充满喜悦,会进一步自觉地去学估算和用估算检验。
4、多策略,善分析——自觉运用估算解决数学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1)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动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 2)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因为估算的基础是用“四舍五入”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所以,其估算结果是个近似数。但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
(3)让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有关估算的经验性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估算方面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估算。估算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涉及合理地猜测、对计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运算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所以估算的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估算的结果是不惟一的、开放的。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上三种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时要注意配合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运用多种估算策略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5、勤训练,活运用——准确估算,提高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合理利用,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
估算要渗透到计算的每一个环节中。估算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速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应指导学生在计算前、计算中、计算后进行估算,计算前进行估算。适合于一步的四则计算式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数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围内,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计算中进行估算。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的过程中,既要观察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单独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计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能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在应用题练习中,要重视检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利用估算知识进行检验可估计出运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帮助发现比较明显的错误。如果采用估算的方法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结果,不仅能提高应用题的解答正确性,而且能使学生在估算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和实际能力。一般的应用题在分析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关系时,就能估算出大致的范围。由于预先作了估算的联想,就能及时发现错误,做到重新分析,正确解答。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估算,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自觉形成估算的一种习惯,有力的促进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